未来的建筑发展将会以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或者叫绿色智能建筑将是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建筑施工的发展趋势,也是以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未来的建筑施工将逐步改变现有的劳动密集型的落后生产方式,向建筑构配件的工业化、施工现场操作的机械化、现场管理的信息化、生产过程的绿色化转变。这种施工方式的质的转变将会带来施工生产的一场变革,对目前的建筑劳务市场产生巨大的冲击。
1、操作工人规模呈减少趋势
经过几十年的大规模的基础建设,中国目前的一二线城市及沿海一些城市基础设施已经趋于完善,目前仍然上一定规模的建设主要体现在三四线城市和西部城市基础建设,城市的棚户区改造,养老产业等。总体的建筑规模增量在放缓,对农民工总数量的需求在减少。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建筑的构配件建大批量在工厂中完成,施工现场的安装机械化程度逐渐提高,施工现场的一些简单的重复的工作逐渐被机械代替,现场施工只要少许懂技术、懂操作机械的工人就可完成,大量的体力劳动被机械代替,现场的施工作业人员需求也将呈减少趋势,这是未来施工操作工程减少的主要原因。
2、操作工人的文化文凭和职业素养逐步提高
1)文化水平大幅提高
随着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施工现场的生产方式在逐渐发生着改变。现场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决定着从事简单体力劳动的人越来越少。施工现场除了管理人员之外剩余应该是懂技术的操作工人。未来的操作工人将是受过专业培训的人才,或者是从事技术应用的大学毕业生。自2014年底教育部已经开始把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作为工作的重点,并把全国600多所高校定义为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说明国家从顶层设计上已经开始培养高学历的劳动者,来逐渐代替目前普遍以初中毕业为主的劳动者。未来的操作工人将会以专业技术学校为主,学历普遍应达到大专以上,这是建筑业发展对劳务队伍要求的必然趋势。
2)职业素养综合提升
目前的施工操作人员多以农民工为主,农民工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综合素质也参差不齐。他们主要的农闲时出来打工挣钱,主要从事相对比较简单的体力劳动。对建筑的质量、安全、进度、成本的管理基本不懂,造成施工现场各方面的管理比较被动。这些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是不符合建筑业的发展趋势的。未来的操作工人必须是经过专业技校培训的劳动者,或者是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技术应用型劳动者及人才。这些讲过专业培训过的操作工人,其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比起目前的务工人员将会大幅度的提升。
建立健全建筑业农民工培训工作长效机制,加强建筑农民工培训工作,构建适应建筑业行业特点和要求的农民工培训体系。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组织开展建筑业从业人员岗位培训;重点依托建设类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建筑劳务基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依托建筑工地农民工业余学校,开展安全生产、职业道德、标准规范培训。形成稳定的新型建筑产业骨干工人队伍。
3、流动性将会减小
所谓农民工就是农忙时是农民,农闲时是工人,扮演着双重角色。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生产方式。农民工以务农为主,外出打工为辅,这就造成了农民工的流动性极大。农忙时很大一部分工人要回家务农,农忙过后又蜂拥而至,不利于建筑业正常生产的展开。一个行业要正常有序良性的发展,其操作工人必须有一定的固定性。现在的农民工多数都不是正式工,都是劳务队伍临时叫来的组成的操作队伍。这严重影响了生产的正常进行。在不久的以后,建筑工地上的建筑工人将会以固定工为主,这些操作工人应该也是公司的正式工人,有五险一金,这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所向。
二、2023-2027年建筑劳务市场规模预测
1、建筑劳务行业市场容量预测
我国80年代初提出使建筑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1992年以来,我国又进一步明确的提出,要振兴建筑业,把建筑业发展成为能带动整个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的支柱产业之一。这将会把建筑劳务行业带动起来,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处于稳步发展阶段,建筑业由于其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容量大,属于国家鼓励和支持的行业。
国家颁布实施了《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出台了一系列重点支持西部开发的政策措施,加大了西部开发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在西部地区优先安排建设项目,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金融信贷支持。
2、建筑劳务行业营业收入预测
根据相关数据,现对2023-2027年中国建筑劳务营收规模做出如下预测:
图表:2023-2027年中国建筑劳务营收规模(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
从投资模式来看,短期内,专项债因其周期短、程序简单等特点受地方政府青睐,而受本身程序复杂以及社会投资信心不足等因素影响,PPP模式会进一步遇冷,总体而言,“政府直投+融资平台代建”会是主流。长期来看,“政府引导+平台带动+社会资本投资”的模式和架构不会动摇,特别是针对“产业综合体”和“乡村振兴”项目,主要依赖于示范项目+龙头企业+融资平台的“三个带动”,激发市场活力是必然的。政府投融资模式的转变对建筑企业来讲是一大契机,将推动建筑企业由施工型向投资型、运营型、服务型转变,快速构建和提升自身的整体运营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