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住建部及各省市的相关政策,现有的劳务企业也可以进行转型。转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转型为总承包和专业承包。相关政策规定,支持有一定规模和管理能力的劳务企业通过整合、重组等方式向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转型发展。二是转型为专业作业企业。引导小型劳务企业转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以及各省市陆续出台的相关政策要求下,随着市场形势的发展,建筑劳务市场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其发展趋势用五个关键词来概括: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数字化和品牌化,也可以总结为"五化":即建筑工人职业化、企业发展专业化、用工管理规范化、管理服务数字化、发展目标品牌化。
《“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支指出,数字化、科技化转型趋势强化,首次提及至2025年,基本形成BIM技术框架和标准体系、形成一批建筑机器人标志性产品,实现部分领域批量化应用。借助BIM,可准确地构建建筑物数字化模型,该模型可帮助建筑师、工程师和施工人员将模拟环境中建造的内容可视化,以识别任何潜在的设计、施工或运营问题,已经成为建筑行业最新趋势之一。从建筑市场的发展形势分析,近年来随着装配式建造、智能建造、绿色建造的大力发展,对建筑工人的职业化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2028年建筑劳务行业市场发展环境与投资分析报告》显示:
建筑劳务主要是做劳务清包工作的,比如对建筑工程进行分包工作,保证向建筑工人支付工资,避免拖欠工资的情形出现,建筑劳务属于服务类工作,在分包过程中,可以办理安全类手续,比如申报标化工地,通过劳务公司签订劳务合同等。
目前,农民工仍是我国劳动力的主力军,是建筑工人的主力军,占全部建筑工人的70%以上。从建筑工人的文化程度来看,近七成建筑工人的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下,整体文化程度不高。
202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9562万人,比上年增加311万人,增长1.1%。农民工平均年龄42.3岁,比上年提高0.6岁;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农民工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建筑劳务行业发展如何?
建筑产业工人是建筑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多年来,五千多万建筑工人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产业工人队伍的建设。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这表明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2021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29.3万亿元,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继续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态势。这一成绩的取得是与广大建筑产业工人以及建筑劳务企业的辛勤付出是分不开的。据国家统计局2021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2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9251亿,其中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比重为19%,达到5557万人。
建筑劳务行业市场环境分析
近年来,国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产业工人发展的政策文件。文件中指出,“建筑工人是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筑业发展的基础。以建设一支社会化、专业化、协作化的建筑工人队伍为目标,建立健全适应新时期建筑工人队伍要求的体制机制,为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和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建筑劳务企业通过与职校合作,转型发展,为建筑工人培训基地提供了方向和目标。后期大部分建筑服务企业会在国家大政方针下继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建筑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素质结构也会重构。
2019年《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办法(试行》第八条提出“建筑企业应与招用的建筑工人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对其进行基本安全培训,并在相关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平台上登记,方可允许其进入施工现场从事与建筑作业相关的活动。”
2022年8月2日,部里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对这一政策作了调整,不再强制建筑工人签订劳动合同。住建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修改《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将第八条修改为“建筑企业应与招用的建筑工人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对不符合建立劳动合同情形的,应依法订立用工书面协议”。
未来,建筑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须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推动市场模式深层次改革,加快EPC(工程总承包)、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快速发展;二是推动绿色化、低碳化变革,把握“装配化+”即装配化+EPC、+BIM(建筑信息模型)、+超低能耗的绿色化发展逻辑主脉络;三是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将城市建设作为数字产业化最大场景,突出以CIM(城市信息模型)建设为核心的城市建设数字化转型升级。
按照住建部及各省市的相关政策,现有的劳务企业也可以进行转型。转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转型为总承包和专业承包。相关政策规定,支持有一定规模和管理能力的劳务企业通过整合、重组等方式向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转型发展。二是转型为专业作业企业。引导小型劳务企业转型为专业作业企业,做专做精专项业务,成为建筑用工主力军。